close

 

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新社,是中臺灣一處美麗具有歐洲風格的聚落,以民宿、香菇、花海而聞名。此外,更有舉世聞名的水力工程--白冷圳。

  古蒙仁以洗鍊的報導文學筆法,深入爬梳這塊土地的過去與現在,生動記錄新社移民的開墾歷程、產業的興衰變遷,以及九二一大地震後,地方政府與居民聯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為土地帶來新生命,更讓新社成為台灣社造成功的一個典範。

  究竟新社如何蛻變?休閒產業如何興起?百花齊放的風格民宿如何成形?花海節吸引上百萬參觀人次的幕後原因?種種這塊土地上的故事與艱辛,讓作者娓娓說給你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古蒙仁


  本名林日揚,台灣雲林人,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系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撰述委員、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副執行長、雲林縣文化局局長、文建會主委辦公室主任、國家文化總會顧問;並曾任教中興大學、中央大學中文系。

  古蒙仁大學時即以小說創作成名,後深入鄉土、投入報導文學創作,多次獲時報文學獎、中興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作品以報導文學、小說、散文為主。著有《黑色的部落》、《失去的水平線》、《雨季中的鳳凰花》、《吃冰的另一種滋味》、《凝視北歐》、《溫室中的島嶼》、《台灣山海經》、《虎尾溪的浮光》、《大道之行》等三十餘種書籍。

  其筆鋒細膩而寫實,作家白先勇曾稱讚他:「擅長描寫臺灣社會的變遷,變遷中人世間一些無可挽回的無奈與人生的悲歌」,其中〈黑色的部落〉一文更被視為「臺灣報導文學發展中,不可等閒視之的經典作品」;〈吃冰的滋味〉則入選國中國文教科書,流傳甚廣。

目錄

推薦序一  文|邱于芸
推薦序二  文|劉益昌
推薦序三  文|蘇進強
新社在哪裡?

《序曲》發現新社之美

【溯】尋找先民的足跡
  新社河階群的誕生
  史前人類及原住民的遺跡
  平埔族的遷徙與漢人的移入
  後來居上的客家移民
  有神無廟的九庄媽信仰

【湧】生命之泉白冷圳
  大南蔗苗養成所的設立
  巧奪天工的白冷圳
  蔗苗到種苗的滄桑歲月
  白冷圳的崩壞與重建
  多管齊下徹底整治水患

【徙】晚近移民的故事
  「陽明山計劃」新移民到來
  清水移民血淚交織的人生
  守護移民的神祇
 
【栽】香菇王國的產業鏈
  太空包問世
  菇寮裡的人生
  香菇一條街

【綻】繁花盛開的花果市場
  四時水果香甜迷人
  花卉市場欣欣向榮

【遊】到新社度假去
  休閒產業的崛起
  木佃軒,南洋度假休閒民宿
  千樺花園,法式園林餐廳
  薰衣草森林,紫色的魔法師
  天籟園,大自然的美聲
  又見一炊煙,美食主義者的天堂
  明月居,茶花王國
  胡明月山房,充滿現代風味的客家美食
  菇神,菇類餐飲的第一品牌
  阿亮香菇園,香菇街的亮點
  百菇莊,菇類的專賣店
  喬木民宿,黃金咖啡之家
  月湖老家,袖珍可愛的民宿
  新社莊園,休閒產業的太陽

【賞】驚豔新社花海
  花海節的幕後推手
  新社花海浪漫登場
  新社櫻花美夢成真

【居】懷想美麗的原鄉
  新移民的土地認同
  用時間的尺度丈量歷史

【尾聲】見證一則美麗的鄉野傳奇
 

自序

  早年我投身報導文學的寫作時,曾很自豪地說,台灣的城鄉小鎮,只要是有特色的,很少是我沒去過的。民國六十七年至七十一年,我所撰寫的有關城鄉特色的報導將近二百篇,出版的專書有六冊,平均每星期要跑一個鄉鎮,也因此都曾留下我的蹤跡,並且用文字或影像,為它們留下真實而素樸的時代容顏。

  如今三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當我檢視過往的歲月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時,不管是過去的作品,或者後來在實際生活中,卻獨缺新社這塊拼圖。隨著近十年來它不斷地成長、蛻變,這塊拼圖已遠遠超出地圖的範圍,令人不得不去正視它進步的事實和所營造出來的地方特色。

  我生平第一次踏入新社,是民國九十七年的夏天,那時我在文建會主委辦公室任職,負責策劃、執行一個名為「好山好水讀好書」的專案,邀請文學界或學術界的名人到全國各地舉辦讀書會。為了選擇風景優美宜人且適合閱讀的地方,我曾在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承辦科長的陪伴下,到新社勘察辦活動的地點。

  在這之前幾年,新社發生了幾件大事,民國九十二年,「新社鄉休閒農業導覽發展協會」成立;民國九十四年,「新社莊園」落成並對外營業;民國九十五年,第一屆「新社花海節」正式登場,一連串美麗的地景與地貌的改變,在這幾年之間正如火如荼地在新社地區展開。

  我與水土保持局合作多年,與當時的局長吳輝龍默契十足,民國九十二年我在雲林縣文化局任職期間,二人即攜手合作推動「古坑咖啡節」,使得古坑咖啡節一炮而紅,古坑咖啡也一躍成為本土咖啡的第一品牌,因此便想複製咖啡節成功的案例,將文建會主辦的讀書活動拉到新社來舉行。

  那天,我在水保局企劃組科長黃國鋒的陪同下,開車沿著蜿蜒的山路首度踏入新社河階台地。上到這兒之後,被習習的涼風一吹,原本滿身大汗瞬間即被吹乾,那種舒爽、沁涼的感覺,是我對新社產生的第一個深刻的印象。

  黃科長帶我去看的第一個景點,是位於永源里水井街的民宿「日出印象」,剛好孤立在隆起的台地上,建築十分現代、新穎。四周都是起伏的河階台地和黑褐色的菇寮,往南可以看到「胡明月山房」和「又見一炊煙」二家餐廳,朝東可俯瞰「木佃軒」及「天籟園」二家民宿。但在豔陽高照之下,實在難以分辨個別的樣貌,只能留下匆匆的一瞥,便趕著離開烈日下的台地。

  下到中興嶺後,便到了著名的香菇街,我們沿途走馬看花,經過「菇菇部屋」、「震樺餐廳」,以及著名的「新社莊園」,感受到香菇街濃郁的特色。最後落腳在「百菇莊」,並進入裡頭用餐,品嚐了最富地方風味的「炸香菇」美食。時值中午用餐時刻,遊客絡繹不絕,每家商店都忙著照顧生意,使我無法深入參觀或和老板交談。

  用過餐後,我們因時間匆促,無暇再去造訪民宿或其他特色餐廳,即匆匆下山踏上歸途。感覺上,「日出印象」和香菇街上的店家都不夠寬廣,無法容納上百人聽演講,加上生意興隆、人聲鼎沸,並不適合在這兒辦讀書會,因此我並未將新社納入活動的名單中,一念之間,與新社便失之交臂了。

  直到民國一百零一年春夏之交,友人的一通電話,重新喚醒我對這段往事的記憶,他問我能不能為再度到新社一遊,順便寫些文章。既是老友的召喚,我便把它視為一種機緣,何況「新社花海節」及「新社莊園」的芳名遠播,我與它們卻緣慳一面,未免說不過去。

  因此從那年九月開始,我便頻頻地進出新社蒐集資料和進行採訪。然而新社現存的史料十分有限,除了一本鄉誌較完整之外,只有種苗改良繁殖場出版的期刊和文史工作者撰寫的零星報導可供參考。由於年代久遠,蒐羅不易,要想獲得第一手的資料,都必須藉由田野調查和口述採訪。

  可是老成凋謝,僅存的地方耆老散居各地,要想找到他們良非易事。我在文建會任職期間的老同事劉玄詠知道後,及時伸出援手。他移居新社已有多年,與地方人士時有接觸,在他引介之下,熱心人士紛紛出現。由於他們的鼎力協助,我像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從而發現了新社的人文之美及濃郁的人情味,是我在新社停留期間,最感溫馨與難忘的一段採訪旅程。

  第一位便是「新社區休閒農業導覽發展協會」首任理事長黃翠華,她同時也經營「木佃軒」民宿,在新社是個十分活躍的女強人。黃女士一向熱心公益,而且勇於承擔,在休閒產業尚在摸索階段時,便毅然接下發展協會首任理事長的位子,並在任滿二年之後即交出棒子,為協會建立了良好的制度,業界對她的為人和處世風格都十分肯定。

  「木佃軒」因此成了我在新社的落腳處,所有的採訪對象都由我和她在這兒研商後擬定,最可貴的是她還一一幫我聯繫採訪對象,並開車載我前往,把民宿的事都丟給先生和兒子去處理。有她護駕,我所到之處備受禮遇,受訪者即使忙得不可開交,也都暫時拋下手邊的工作,接受我的採訪,因此後來也都和那些受訪者成了朋友。他們分別是「千樺花園」的經理張祐宗、「薰衣草森林」的執行長王村煌、「天籟園」的園主張學能、「又見一炊煙」的老板杜文浩、「明月居」的總監黃春隆、「胡明月山房」的主人王培杰、「菇神」的董事長林明順、「阿亮香菇園」的園主侯文亮、「百菇莊」的莊主莊學富、「喬木」民宿的主人喬德華、以及「月湖老家」的主人何陽修等人。

  他們是新社休閒產業第一代的創業主,每個人都曾在別的地方跌倒或遭到逆境,卻不曾氣餒,最後都懷抱著未竟的夢想,重新來到新社打天下,共同為新社的發展投注了畢生的心力。如今事業有成,總算圓了當年白手起家的美夢,也為新社開創出今天的局面與榮景。

  與他們一一訪談之後,我深受感動,我發現這些才是我要的題材,我要書寫的便是他們背後這段艱苦奮鬥的故事,以及屢仆屢起的創業歷程。黃翠華為我打通了產業界的人脈,透過「發展協會」這個平台,認識了歷任的理事長。我以他們做為主要的採訪對象,即著眼於他們的公益形象,以免被質疑這些訪問的背後有商業動機或利益色彩,那就盡失我撰寫的初衷和旨意了。

  第二位便是「月湖老家」的主人何陽修,同時是「種苗改良繁殖場」的退休員工。一天下午,黃翠華開車載我去「月湖老家」拜訪他,小小的民宿只有三個房間,陳設雖然簡單,卻十分雅緻。我們三人聊了一個下午,他意猶未盡,後來還開車帶我們去他住家,參觀他精心栽培的仙人掌花園,直到暮靄四合,天色已暗時我們才告辭離去。

  何陽修有一部休旅車,在高低起伏的台地上奔馳如履平地,我拍照時常要進入山區和台地,這時就得仰仗他這匹野馬了。他總是一口應允,隨叫隨到。我們最富挑戰的一次長征,是沿著白冷圳的沿岸實地走了一趟,從新五村的圓堀出發,到抽藤坑溪底參觀倒虹吸管。

  白冷圳流經大部分的新社台地,圳溝的水流淙淙,湍急清澈,夾岸的林木樹蔭深垂,三五住家或小部落錯落分布其間,極平常的鄉野風光,卻處處充滿了詩情畫意。為了讓我拍照取景,車子走走停停,開得極為緩慢,看得出何陽修是個很有耐心的人。這就是「月湖老家」的待客之道,也是新社最為人稱道的好客精神吧!

  最後要提的便是新社區的區長徐照山,他是土生土長的新社人,也是個從基層做起的鄉公所職員,要想了解新社的歷史背景、人物掌故,他就是一部活字典。我為了採訪新七村的移民,想了解當年實施「陽明山計劃」時的遷村歷史,卻屢屢碰壁,不得其門而入。後來便去請教徐區長,半個月後便幫我聯絡上卓添壽、陳木生、王坤松等地方耆老,採訪的計劃才得以順進行。

  徐區長同時也是「新社花海節」的執行者和「新社櫻花節」的策劃人;尤其是後者,更是他一手催生出來的,如今已能和前者相提並論,成為新社的二大亮點,將新社的休閒產業推上了高峰。我幾次到區公所拜訪,他不管有多忙碌,都會延請入座、奉上好茶,聽他娓娓道來,才知道櫻木花道上落英繽紛,當初他們是克服了多少困難,新社才能成為今天的櫻花故鄉?

  與台灣其他鄉鎮相較,新社的特色容或不是最突出或最富代表性者,我與它的淵源也遠不及我的故鄉或其他羈旅過的地方,但卻是我寫成的第一本專書,不僅對我致力的報導文學的創作具有另闢蹊徑的意義,也為想了解新社的人士指出一條捷徑、一個新的方向。

  新社在新舊社會的交替、演化過程中,有太多的面向和軌跡可供檢視和討論,以彰顯「新社學」的內容和寓意。許多文史工作者已踏出了第一步,媒體也扮演了催生者的角色,產業界也有足夠的熱情來承擔。

  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我權且充當引言人,從「發現新社」的角度,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這個領域,一齊重新來發現新社、認識新社!讓新社成為休閒產業的原鄉,讓所有受困於轉型期間的鄉鎮,都能破繭而出,找到它們蛻變的活力和動力。

後言

  歷經十多年的建設,在年輕一代和新移民們胼手胝足的努力下,新社不僅回復震災之前原有的美麗容顏,更展現出開闊的視野和前所未有的自信。

  那是過去新社人從不敢奢想的樣貌,一個遙遠而未知的夢境,一則美麗的鄉野傳奇,在過去十年已悄悄地在新社台地上展開。十年樹木,含英咀華,十年的經營改造,莊園、古堡、花海、櫻花,如今已具體地呈現在所有鄉親的眼前,吸引了全國上百萬民眾一再登臨到訪,讚嘆美夢成真的神奇,見證一場美麗的土地蛻變的成功。

  我何其有幸,忝為這場蛻變的見證者之一,透過這本書的書寫,以口述歷史的寫作方式,採訪了上百位的地方耆老、地方文史工作者、藝術家、移民後裔、祭祀宗廟團體、種菇人家、花農、果農、商家、休閒產業業者,以及區公所、農會、水利工作站、種苗改良繁殖場等機構。

  我每一次訪談,都在追溯一段歷史;每一段歷史,都是無數的個人生命史和活生生的故事所組成。有血有肉,悲歡離合,聞之令人動容,書寫之際,那影像無不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讓我得以窺見某些歷史的片段和場景。

  朴子籬社、軍工採料、九庄媽、大南蔗苗養成所、馬力埔事件、白冷圳、陽明山計劃、疏開仔、紫安宮等。這一頁頁發黃、斑駁的歷史,是新社人百年來走過的足跡,可是有些已難分辨,年輕的一代甚且已懵懂無從理解。歷史必須還它們真相,我下筆時自是難以割捨;即使是難以承受之輕,也不容青史成灰。

  九二一震災是個轉捩點,歷史的發展到了這兒,已必須告別過去,翻開新頁,尋找新的出路。新移民、休閒產業、精緻農業、民宿、莊園、古堡、花海、櫻花,這些閃亮、耀眼的新語彙,已迫不及待地取而代之,一一躍上歷史的新舞台,迎接新時代的來臨,一則美麗的鄉野傳奇,於焉轟轟烈烈的展開。

  印度詩哲泰戈爾在他的不朽名著《漂鳥集》的扉頁,寫下的第一行詩:「土地被踐踏,卻報之以花果」,是我一生奉為圭臬的鐫語,卻遍尋不著可以印證、對照的地方。直到來到新社,在不下三十多次的實地探訪過程中,我走遍大街小巷,荒郊野外,就教地方的耆老、長者,才豁然開朗,總算找到了類似的答案。原來詩哲百年之前寫下這一行詩時,就已預見了遠在台灣的這塊處女地,他的筆鋒落處,就是一朵朵綻放的花朵,就是為了成就新社這場美麗的土地蛻變。

  我因此以無比歡欣的心情,意外地成為這場蛻變的見證者,且誓言以辛苦採訪及觀察所得的資料,為這塊土地做最忠實及完整的記錄。恰如于右任詩云:「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低迴海上成功宴,萬里江山酒一杯。」

  埋首案牘,焚膏繼晷,歷時二年多的辛苦採訪與寫作,書成完稿之際,我的成功宴,是要與所有我所採訪過的那上百位地方人士分享的;濁酒一杯,要敬的是新社的美麗鄉土。我心目中的新社莊園、古堡與花海,比之于老的萬里江山,遑不多讓。在台灣的地平線上,新社的河階台地,雖不是多麼耀眼的風景,卻是大甲溪畔永恆的地標。

推薦序一

像新社這樣一位女子


  由台中往大坑方向的山區走去,沿著一二九號道路漫行著,穿過一路夾道的櫻花,就會來到新社。一年四季,新社都美得像個婉約女子。如同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邊境小山城,溪水、女孩和黃狗。

  這裡是山水花草的原鄉,陸續吸引了史前的人類、翻山越嶺而來的平埔族人以及逐夢而來的客家子民。在不同的時期,人們來到新社,以生命血汗和歲月,給了新社不同的故事。

  不管這些故事如何,新社始終靜默柔順,包容一切,以少女般的純真與溫暖照顧來到這裡的每個人。即使走過九二一地震,這樣殘酷的歷史並沒有讓這片土地放棄自己,反而讓新社更加美麗而充滿生命力。吸引百萬人前來歡聚的花海節,一年四時沐浴在閒情裡的民宿,活水豐沛的白冷圳。春去秋來,新社繼續靜靜的說著自己生命的故事,好像那些傷痛從來沒有發生過。靜默在中部山區永遠美麗著的新社,像是台灣的心臟,始終搏動著堅定純淨的心跳。
 
  順著作者的文字穿過時空隧道,我們看見新社這位少女走過不同階段的人生,如同經歷一場英雄之旅。一開始,新社像個未經人事的「天真者」,這片未經開發的桃花源,始終對世界充滿想像與好奇。後來,這片土地不斷包容人的索求和天的摧殘,成為一位把傷痛化為花朵的「照護者」。放眼未來,新社其實正在往「魔術師」的道路上修煉著,而慈悲和愛正是她最動人的魔法。
 
  一個地方的傳奇並不是由上而下的力量堆疊出來的,而是透過生活在整個城鎮角落的居民的心與手反映出來。這些故事不僅能夠引起當地人們的共鳴與認同,也更容易觸動外來人群的情感。新社也是如此,在多次的偶然與歷史記憶的堆疊下,一個引人注目的城鄉往往是因為實體上理想的缺席而產生的,從文人藝術家天生敏感與理想主義性格所創造。無論是神話,或民間集體故事,所傳承的就是一種人類共享的生命原形力量。特定的歷史語境,其中的社會文化脈絡,無論是傳奇或是當今的故事,皆有其歷史價值和文化作用。

  這說明了《花城新色》記載著她日常生活所見的重要元素;不只是對世界描述與詮釋自我的態度,更是我們認識新社這個地方的框架與雛形;這些故事的意義不只是前人智慧與經驗的結晶,也是現代個人與集體的創意能力與開發未來社會發展的可能空間。台灣正追尋著一個對於屬於自我的聖地,讓我們不得不啟程朝聖,一如尋找演化的源頭;朝聖,是思考我們回到過去的歷程,這些路程來自生命的起源,正因為我們身為人類,我們必須跟隨前人的腳步,在這路途中,我們也會接觸到那些和我們擁有共同前人的朝聖者,分享著彼此的共同記憶。

  新社其實是一名女子,歷盡滄桑,始終美麗。

邱于芸(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著有《用故事改變世界》、《故事與故鄉》)

推薦序二

新社的土地和人群


  就一個在新社台地群出生長大的中年人而言,這幾十年來的變化,可說是歷歷在目。

  長年以來,家鄉的土地、人以及衍生於其上的事物,在我而言,是鮮明的記憶;尤其是九二一地震以後,故鄉遭受慘重的創傷,但僅僅十來年,和著台灣社會的發展,新社成為一個特殊的區域。

  有人說她是台中的陽明山,也有人在新社流連忘返,甚至乾脆買下了新社的土地,做為後半生頤養生活的場所。這些人群所留下的蹤跡和故事,都在這本描述新社的書裡得到記錄,也看到這幾年新社的轉變。

  這本書不只是描述九二一地震以後變化快速的新社,同時也從新社台地這塊土地出發,讓我們看到原來土地的變化和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並不是百萬年以前的變化是百萬年以前的事,而是百萬年以前的變化,造就了今天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

  書中委婉的寫到客家人九大庄頭形成的媽祖信仰--「九庄媽」,這是台灣最特殊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透過沒有廟宇的媽祖,逐年輪庄奉祀,形成流動的信仰圈;其次,日本人占領台灣之後,因為甘蔗苗培養的需要,在新社台地徵收一千多甲的農民土地,規劃成為整齊的苗圃,但卻造成了農民的巨大損失,因此有了第一個農民抗議徵收土地的運動,也就是有名的「馬力埔事件」。

  又因為蔗苗培養需要水源,日本人修造了台灣罕見的水利工程--從大甲溪白冷翻山越嶺到新社台地群圓堀的白冷圳。這條水圳徹底的改變了新社的農業型態,使得稻米、水果、蔬菜的種植,配上冷冽的圳水,變成可以預期的豐收,也因此新社台地在日治時期就設有農業學校。

  不論九庄媽信仰、白冷圳、種苗改良繁殖場、新社農校,恐怕都是我這一代新社人的共同回憶。可是這些事物看來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這些回憶卻因為九二一地震後的社造運動而聯合在一起;也因為新社台地白冷圳水的重新流動,帶動了新一波生活的革命,讓新社多了許多新移民,社會上點點滴滴的人群,共同構成了新社台地上的新生,這些細節都表現在這本令人心動的著作當中。

  作者古蒙仁雖然不是新社人,卻藉由深入的訪問,把新社的故事透過不同的人和事物聯結在一起,這當然是文學家的巨椽才做得到的事。

  就一個新社的子弟而言,讀過這本書,等於重新認識一遍自己曾經生長過的土地;換作不是在新社成長的朋友,也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原來一塊土地擁有這麼多深刻的歷史和人物故事。台灣的每一塊土地,恐怕都可以用這樣的筆調書寫,讓我們共同來建立這塊土地的故事,才能從故事中演繹人和土地的密切關聯。

  作為一個研究者,拜讀本書之餘忍不住要向大家推薦,因為除了敘述故事以外,古蒙仁還以他獨擅的報導文學寫作風格,筆鋒帶著濃厚的在地感情,鉅細靡遺、精雕細琢地為這塊土地塑造出嶄新的面貌,也為斯土斯民的奮鬥歷程,留下了最珍貴的一個篇章,值得所有關心新社的歷史背景與未來發展的各界人士仔細閱讀。

劉益昌(考古學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推薦序三

走讀美麗新社


  「一個遙遠而未知的夢境,一則美麗的鄉野傳奇,在過去十年已悄悄地在新社台地上展開。」這是國內知名報導文學作家古蒙仁在其新書《花城新社》中,為新社「新色」的註腳。

  本書的書寫,由作家古蒙仁以近二年的時間,多次進出新社,實地採訪上百位地方耆老、地方文史工作者、藝術家、移民後裔、祭祀宗廟團體、種菇人家、花農、果農、商家、休閒產業業者、區公所、農會、水利工作站、種苗改良繁殖場等機構,忠實爬梳新社歷史面貌與人文風華的變遷,用功之勤,用情之深,令人感佩。

  新社,一個中台灣的聚落,一個以古堡花園、萬紫千紅花海織造,既本土又有歐洲風格的鄉村,是目前台灣單一溪流區域內河階台地階數最多、面積最大的河階群,自古以來便是人類活躍的舞台,泰雅族、巴宰海族原住民、漢人、客家人以及民國三十八年來台的新住民,都在這個舞台上開創自己的歷史與文化,也為現代新社人留寫下感人的故事。

  新社出土的古老素面陶、灰黑陶、斧頭、鋤頭、石刀、箭頭、網墜、刮削器等漁獵用具,在在讓人緬懷這片土地史前的農耕情境;頭櫃、二櫃、張大人營等沿用至今的地名,令人聯想起當年原住民出草、清軍征戰、漢人移民租地墾荒,漸漸形成部落的史實。

  艱苦危險的生活,壓抑的辛酸與無奈,讓早期新社移民在集體築庄之餘,進而建廟祭祀、興建祠堂、延師習武,除了凝聚族人的向心力,也可合力抵禦外侮,由此而發展出最早的「社區」意識。日治時期,民眾為了對抗統治者不合理要求所肇生的「馬力埔事件」,讓新社日後成為台灣農民運動的發源地。九二一震災之後,重建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帶入新社,讓新社成為台灣社造成功的一個典範。

  循著古蒙仁的腳步,我們可以按圖索驥地尋訪新社知名的「香菇王國」、「花卉王國」的成長軌跡;可以踏查白冷圳的過去與未來;可以親炙「千樺花園」、「薰衣草森林」、「木佃軒」、「天籟園」、「菇神」等各具特色、引人入勝的休閒事業;也可以在古蒙仁筆下的「太陽」──新社莊園、「月亮」──新社花海節和櫻花節中遨遊,與天地花木神交,體認從九二一大地震滿目瘡痍中勇敢地重新站起來,參與新社地方生活休閒文創產業,一步一腳印的深刻用心。

  這些用汗水灌溉、耕耘的夥伴們,不論是在地或由外地遷移至新社,與這塊土地共生共息、齊心協力,克服天災水患,從水土保持到家園重建,乃至開拓出不同樣貌與風味,包括既有的菇業以及薰衣草、歐式風格的莊園等,既是觀光產業,也是社區營造,更是生活美學所形塑的社區典範。蓊鬱林木、湖光山色和鳥語花香,已讓美麗新社煥然一新,而背後多少的艱辛與汗水,正是值得遊客、記者探索的美學課程。

  從古到今,新社已經歷過許多風雨波折,卻能夠一再浴火重生,其所憑藉的除了天然的地理條件,更重要的是人對土地的用心,對社區的凝聚向心。作者古蒙仁是國內報導文學的先驅者,以其深厚的文學素養,求真求實的報導精神,忠實呈現了新社的歷史與願景,讓人讀之不忍釋卷。

  筆者忝為文學界一員,也是台灣社造工作的見證者、參與者,有幸先睹為快,並願向讀者推薦此一近年來以地方發展史與社區生活文創產業軌跡為主題,深入淺出、文字豐華的報導文學佳構。

  願各界讀者在閱讀之餘,也能以實際行動「走讀」新社這個台灣社造典範聚落的花海之鄉,品嚐兼具本土天下第一菇、香菇王國的原汁原味,又有歐美國際風格景致的莊園美景。
 
蘇進強(作家,現任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74285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千樺花園,法式園林餐廳

特色︰法式料理、花園賞景
地址︰台中市新社區協成里協興街61號
TEL︰04-25821141
http://www.chgarden.com.tw/


千樺花園是帶動新社休閒產業的急先鋒,打出的招牌是園藝與美食,並將二者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強調在優雅的環境與氣氛中享受高檔美食,是它致勝的不二法門。開幕以來人氣扶搖直上,盛況一直不減,多少年輕男女只因在這兒共享一頓浪漫的美食,便私訂終生,攜手共創幸福的人生。

一天傍晚,我在黃翠華的陪伴下,走進這座林木蓊鬱、花木扶疏的花園,拜訪花園的主人張祐宗,訪談結束後並留下來用餐,享受他精心調製的法式佳餚。宛如花房般的餐廳,四壁都是玻璃窗,夜晚來臨時侍者在餐桌上點上蠟燭,燭光與人影相互輝映,是千樺花園最經典的畫面,也是廣受遊客喜愛的幸福象徵,愛情的種子不須特別照顧,便已在彼此的心中萌芽。

張祐宗在受訪時表示,他們是豐原人,二十年前父親到此旅遊時便買下這塊農場,假日常舉家上來蒔花種菜,曾種過四萬盆的仙客來,拿到市場批發,賺進第一桶金,此後便積極地在這兒從事園藝栽培。

他父親張倉明畢業於中興大學園藝系,是台灣著名的園藝設計家,民國九十三年彰化溪州舉辦花博時,就曾擔任總設計師。後來涉足商業空間的規劃,當時台中盛行的庭園咖啡屋、谷關神木谷,乃至南庄的民宿,多出自他的手筆。

由於家學淵源,張祐宗高中時便開始玩蘭花,大學時念的是工業設計,畢業後又跑到法國學餐飲。回國後先在南庄待了一陣子,將所學用在休閒產業上,有了成功的經驗之後,便想在新社複製推廣,「千樺花園」因此誕生。

既然打著花園的名號,便需有足夠的花卉來支撐,拜早年他父親在此廣植花木之賜,二十年來的耕耘、灌溉,這兒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天然花園。從一月開始,依序盛開的有梅花、櫻花、紫藤、柚子、槴子花、紫薇、槭樹、草花,四時不斷。春天時花木冒芽,夏天時綠蔭蔽空,可感受到季節變化的痕跡,在亞熱帶的台灣,堪稱是一座頗具特色的花園。
 

 

 

 

... 昨天,蔚藍在網上發表了一些小感悟。 這次新冠疫情,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醫生和教師,是最應該得到全民尊重和被全民重視的職業!他們,一個在挽救我們的生命,一個在挽救我們的靈魂。 但回歸現實生活,我們的社會和老百姓,乃至政府和國家,對這兩個職業就真的很重視嗎?看看那些整天連軸轉,卻總要被學生家長和患者家屬各種無故責難,甚至威脅的醫生和老師。特別是那些邊遠山區和留守農村的老師和醫生,他們很多人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他們的生存環境真的不容樂觀。 不要只在危難的時候,想起醫生的好;也不要只在標語上重視老師和教育,老師和醫生,是這個世界上我們最不能敷衍耽擱和懈怠的職業。希望我們都能真心真心對他們好一點,理解他們的壓力,敬重他們的付出。 ... 本以為,這樣的感悟會招來一些網絡噴子的謾罵,但使我沒想到的是,卻在點讚和留言中收穫了諸多的贊同。 這裡,我摘抄了一些他們的留言: 關於醫生教師,看到太多以點帶面地否定,卻忘記了大多數醫生是英勇無畏的,大多數老師是無私奉獻的。今天終於看到支持醫生教師的人。 我只知道,醫生也是好多個老師教出來的,老師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障也與醫療醫護息息相關。二者都是特殊專業人員,肩負使命的特殊職業。要說他們都是必須有犧牲有奉獻的,可是他們也不是故意的,職業使然,所以更需要全社會的理解支持! 教師挽救人的靈魂,醫生拯救人的軀體,兩者工作的意義都重大且相輔相成,人沒有了靈魂,留軀體何用,只是一副臭皮囊,反之,沒有健康強健的身體,又能很好的工作,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真要說孰重孰輕,魯迅先生日本仙臺留學時棄醫學文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真知灼見!身體健康了,靈魂純潔了,一個民族就強大了,發展經濟社會才有堅實的基礎! 醫療保障生命安全!教育激勵生命追求!沒有生命談何追求,沒有教育培養人才談何發展!醫療和教育兩大民生何其重要!國家應該招兵買馬大力發展,強力推進了! 作者說出了當今存在的時弊,這是有遠見者之言。 一個拯救肉身,一個拯救靈魂。這兩個職業的偉大之處和其他的職業不一樣。應該提高他們的待遇,並且給他們應得的尊重。 醫生在拯救生命,老師在拯救靈魂,他們一直在線! 講得非常好,這兩個職業國之根本。這兩個職業的人和每個人每個家庭息息相關。以前很多人都是被帶節奏的無腦黑。黑這兩個職業對我們所有人都沒有好處。 ... 痛定思痛,真正讓我感到難過的,卻是留言當中這些充滿「幽怨」和「悲壯」的聲音: 我是老師,箇中酸楚自知,只求少關注,我們靜靜的工作就好,不要動輒對老師大舉道德綁架,或者大肆語言暴力,不求理解,老師只是普通人,也有孩子有家人,不可能要求什麼都奉獻給學生。 疫情之前,我們這些醫護人員走哪都是被噴的~ 算了吧!現在不知道多少人在說我們這些當老師的,不用去上班還拿著工資,在家歇著! 我是老師,不用再誇我了,下輩子說啥不當老師。 作為一名老教師,我每天為疫情前線的英雄們的壯舉感動不已,也為自己出不了一點力而內疚慚愧。可是夜深人靜時捫心自問,這32年教書生涯20多年班主任工作,並沒有渾渾噩噩敷衍塞責,也是認真的培養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教他們知識,教他們做人,真的是問心無愧的,不能妄自菲薄啊!感謝這麼多人的正確評價。職業沒有高低貴賤,缺了哪一行都是寸步難行。 可是2020年國家要將事業單位要改制,改的就是醫生和教師啊。 拉倒吧,現在醫生都是弱勢群體,他們被威脅,被歧視,整天沒日沒夜地工作,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卻沒人管…… 教師和醫生,當人們捧你上天的時候就要求你甘於清貧,不求回報,樂於奉獻……當稍微有點不合人們要求,那些道貌岸然的人踩你的時候可是一點也不心軟,就像醫生和教師殺了他祖宗十八代那樣的無情。 ... 疫情過後,醫生和教師還是會照樣被罵。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一直如此! 是平時最被社會和媒體欺負的兩種高危職業! 說實話,我一看到說教師的貼,我不敢進來,害怕被噴,影響心情。今天這裡讓我出乎意料了。 最應受到尊重的二種職業最受到社會的排斥:去編制,市場化,去終身制。看似進步了,其實其中的不穩定會給今後的發展帶來沉重的思考。 以往提到醫生就是紅包,老師就是補課。不知道人們都哪裡來的那還多負能量,噴子們看不到醫生的堅守無畏,老師的奉獻無私,只會抓住以點帶面的亂噴,真心感謝作者的正能量文章[贊] 都能夠這樣理解就好了,我是一名初中的政治教師,每天都要上網課,今天要講青春萌動異性交往的問題,提心弔膽的,怕挨罵啊! ...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些評論,會有什麼樣的心理感受?但蔚藍的心裡卻有說不出來的滋味。 白巖松說:「天下只有兩種職業帶德,一個是師德一個是醫德。」但我們卻有太多人過分曲解了古人所說的這個德字了。 蔚藍覺得,這個德字,包含的不應該只是單方面的職業自律,而是還應該包含一定的職業地位,以及社會給予他們的溫暖與尊重。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這個「德」字就會淪為道德綁架,就會成為時代的悲哀和怪胎。而且這樣的民族和國家,也必然沒有前途。 我們只有做到了這一點,這個「德」字才有可能是良性和公平的,才有可能在越來越來越多的教師和醫生的心中落地生根。 ... 另外,在這裡有必要作出解釋說明的是:我為什麼單單只說醫生和教師,是最應該得到全民尊重,並且被社會重視的職業? 在留言評論中,有人提議把警察、軍人和科研工作者一起放進去,但他們顯然是沒有真正理解蔚藍的意思。 其實,我看重的不僅僅只是他們的奉獻和犧牲精神,而是因為在我們國家有且只有這兩個職業,是真正符合以下兩個職業屬性的: 1、豐富的專業知識; 或許,這一點本身就意味著,這兩個職業(特別是醫生)會較之於常人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財富和艱辛。 也就是說,這兩個職業本身就處於學習和教育的中心。他們的職業本身就決定了,他們需要窮其一生地投入學習,不但有漫長的學校教育,還有職前教育,以及伴隨終生的在職教育和技能提升。教育和學習,始終都是他們職業的一種常態。 特別是醫生這個職業,他們僅僅一個文憑,就需要比其他職業,多付出兩到五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更別說,那些門類繁雜的理論學習和技能提升。 2、溫暖的人文情懷; 說句不該說的,以中國的現狀來講,有很多人是不懂什麼叫人文情懷的,更有太多的職業和群體,甚至可以明目張膽地沽名釣譽、唯利是圖、投機倒把和茍安於一隅。 當然,也有某些特殊職業的本身,就已然限定了它們需要受制於一些人文以外的事物。即,它們「情緒」的好壞,並不是來源於社會。它們既可以是溫暖可愛的,也可以是冷漠無情的。 唯獨只有教師和醫生這兩個職業,是真正從老百姓中來,並且不管在什麼樣的社會時期,都需要以更加溫暖的人文情懷直接反饋給老百姓的。 他們的言行、情緒和職業態度,將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社會的一個能量場,並且會被無限循環和傳遞下去。他們狀態和情緒的好壞,不僅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和孩子的未來,還會無形中影響著社會情緒和價值導向。 也就是說,衛生和教育這兩大領域是最為敏感,對老百姓影響最大,社會意義最為深遠的兩大領域。而它們唯一的代言人,就是我們這些以治病救人和教書育人為職業的醫生和老師。 從某種角度上說,截止目前為止,我們人類有且只有這兩個職業,是真正在源頭和屬性上,把以上兩個關鍵屬性雙管齊下,並且嚴肅苛刻地作為它們行業最基本的職業門檻的。 雖然也有不少職業不同程度地有著這樣的要求,但似乎它們並沒有像這兩個職業一樣,如此普遍全面和影響深遠。 ... 所以,在文章的最後,我依然需要強調的是: 不要只在危難的時候,想起醫生的好。也不要只在一些口頭和標語上,重視老師和教育! 老師和醫生,是這個世界上我們最不能敷衍耽擱和懈怠的職業。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真心實意地對他們好一點,理解他們的壓力,敬重他們的付出。 因為,他們一個在挽救我們的生命,一個在挽救我們的靈魂。因為,我們給予他們的每一份理解、尊重與關愛,其實都是在尊重和關愛我們人類自身!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nEn0GD7.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640342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南屯頭痛改善中醫診所霧峰淺眠或多夢看什麼科豐原喉嚨異物感看什麼科
台中心悸改善中醫診所 霧峰憂鬱中醫推薦 負責任會傾聽需求的中醫診所北屯胸部壓迫感治療中醫 龍井腎臟功能異常看什麼科 治療有成效的中醫診所大雅不用安眠藥治療看什麼科 潭子心臟無力感治療中醫 大家都推薦這間中醫診所霧峰容易冒汗治療中醫 大里常常睡不著或很早就醒來治療中醫 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415185cs 的頭像
    d415185cs

    d415185cs的部落格

    d415185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